零部件爭端敗訴:輸了面子卻贏了里子
對于好面子的中國人來說,在國際上打官司敗訴,怎么說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。因此在看到“零部件爭端中國終審敗訴”這樣的新聞報道時,作為普通讀者的心里難免有個過不去的砍。有的網友甚至在騰訊汽車新聞鏈接后留言稱,早知如此何必要急于加入那個WTO呢?
只不過,這一次圍繞著中歐零部件爭端的敗訴,我認為我們還算不上是最后的輸家。相反,從這場由歐美國家發(fā)起的訴訟案件中,中國的政府和企業(yè)學到了很多東西,更重要的是,在這3年的爭端期間國內的整車和零部件企業(yè)迅速成長起來,跨國公司在中國的零部件采購比例也大幅提高。
說白了,我們輸了一場國際貿易的官司,卻為整個汽車產業(yè)發(fā)展贏得了寶貴的3年時間,而實際上在這3年時間里,雖然奔馳、寶馬和沃爾沃等整車廠商對于中國政府明確規(guī)定的提高零部件國產化率的做法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抵制和抱怨,但是他們不得不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。因為這個級別市場的領頭羊——奧迪已經啟動提升國產化步伐,追隨者就不得不采取“跟進”措施。
至于本田、豐田、日產、大眾、PSA和通用、福特等非豪華車品牌的汽車廠商來說,效果就更加明顯。為了積極參與中國市場競爭,搶占到更多的市場份額,他們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盡可能的將零部件配套體系搬到中國,利用當地的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(yōu)勢,生產出價格更具殺傷力的汽車產品。
現在,可以預見的是,無論是奔馳寶馬這樣的豪華汽車品牌,還是大眾豐田這樣的非豪華車品牌,在提高零部件國產化率和本土零部件采購比例的選擇上,除了加大本土化步伐和力度,這些跨國公司已經沒有別的退路。即便應WTTO游戲規(guī)則之要求,中國政府取消規(guī)定的零部件國產化率標準,這樣的趨勢也不會改變。
至于那些本來就沒有打算要在中國國產的進口車型(如斯巴魯、保時捷、路虎和瑪莎拉蒂等),中國在這場爭端中的敗訴對他們來說也許是個好消息。因為迫于WTO的關稅減讓壓力,一旦進口車25%的整車關稅下降,上述品牌車型在進入中國市場后的價格,必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。個別銷量走俏的進口車品牌,甚至還能“重操舊業(yè)”,干脆找個車間來CKD(全散件組裝)或者SKD(半散件組裝)。
遙想3年多前,中國政府出臺相關政策,打擊的對象正是非法組裝汽車。2005年4月1日中國開始實施《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》,對等于或超過整車價值60%的零部件征收與整車相同的關稅(28%),而不是中國加入WTO協議中規(guī)定的10%到14%的稅率。之后,歐盟、美國和加拿大認為,中國對外國進口汽車配件的稅收政策有歧視嫌疑,意在鼓勵中國汽車廠商使用國內汽車配件。
筆者臆測:如果大規(guī)模組裝進口汽車的勢頭死灰復燃,對于雅閣、凱美瑞和邁騰這樣中高級轎車級別的國產合資品牌車來說,結果可能是不利的。但是,為了標榜原裝進口的概念,應該不會有哪個品牌去這樣做:放棄單車利潤而卻追求組裝進口帶來所謂的規(guī)模效應,在很大程度上是得不償失的。至少對于一個注重消費者“口碑”進口車品牌來說,這樣的做法是不明智的。
由此反觀發(fā)起這場訴訟戰(zhàn)爭的歐美國家,即便中國政府取消了對零部件國產化率的標準,由此又能給他們的汽車零部件企業(yè)帶來多少就業(yè)機會呢?難道因為國產化率取消了,博世、電裝、德爾福和博格華納等跨國零部件供應商,就會把中國工廠搬到美國、日本和德國去嗎?答案顯然是否定的!因此,歐美國家在這場費時費力的訴訟戰(zhàn)中,確實是得不償失。
不過,通過這樣一次訴訟,我們也應該反躬自省。既然加入了WTO就應該按照WTO的游戲規(guī)則來辦事。雖然在規(guī)定整車零部件國產化率標準一事上,我們的出發(fā)點是好的,即為了打擊非法組裝進口車輛這種灰色交易,但是從國外的零部件廠商看來,確實難免有“保護本國零部件企業(yè)”的嫌疑。因為未來在運用WTO規(guī)則時候,我們應該盡量規(guī)避各種可能存在的政策風險。
至于這一次敗訴,就厚著臉皮應承下來吧!說白了,為本國企業(yè)爭取到了成長的機會,我們是丟了面子卻贏了里子,沒事偷著樂去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