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客車制造業(yè)產能有限 市場將現7000輛缺口
近日,印度當地媒體報道,印度德里運輸公司向印度兩大商用車制造商——塔塔汽車和阿瑟克雷蘭汽車公司訂購的500多輛客車,由于制造商產能有限和金融風暴影響,將無法按時交付。到2010年,印度市場還將出現7000輛客車需求缺口,而印度本土制造商無論怎樣開足馬力生產,也無法滿足這一需求。
本土制造商產能有限
據了解,2006年,德里政府對525輛巴士進行公開招標。按照德里政府的要求,這批車將有別于印度街頭上隨處可見的城市公交,計劃配裝自動變速器、空氣懸架,發(fā)動機后置且為低地板,招標工作由德里運輸公司負責。
當時,塔塔汽車借助巴西一家客車制造商Marcopolo SA的幫助,在招標中最終勝出。塔塔汽車的相關負責人在中標之后稱,這次的訂單是印度塔塔汽車公司所接到最大的單個訂單。這批巴士對塔塔汽車公司的生產能力產生了巨大挑戰(zhàn)。
2007年,德里政府再次公開招標125輛巴士,此次招標車型與上一次基本相同,這次還包括25輛配裝空調的巴士。其中,空調巴士價值500萬印度盧比(折合72萬人民幣),非空調巴士價值300萬印度盧比(折合43.2萬人民幣)。塔塔汽車再一次在招標中勝出。
按照合同,塔塔汽車最早應于2007年10月交付第一批巴士。但是,這批巴士卻遲遲未能到位。外界猜測,塔塔還沒有具備生產這批低地板天然氣巴士的能力。2007年11月,塔塔汽車應該交付第二批巴士,加上未交付的第一批巴士共計20輛。最終的結果是,塔塔汽車僅僅交付了10輛。而之前訂購的空調巴士,預期要拖到2009年1月才交付。
驚現7000輛低地板客車缺口
近日,德里政府表示,到2010年,德里運輸公司將需要新增3000多輛巴士。
今年,印度政府計劃大力發(fā)展本國公共交通系統。今年2月,德里政府繼授權德里運輸公司招標500多輛巴士之后開始了另一筆大采購,這次將采購2000輛左右低地板巴士,其中包括1000輛空調巴士。據了解,新增的低地板巴士將替代印度老舊的公交車。此次招標工作仍由德里運輸公司負責。
在這次的招標工作中,只有兩家公司出價,一家是塔塔汽車公司,而第二家是阿瑟克雷蘭汽車公司。兩家公司最終分別拿下了65%和35%的訂單量。按照計劃,第一批車50輛將于2009年3月交付,剩余的巴士將于2009年11月交付。
另外,德里政府計劃通過采購新車,來替代總量大約為4500輛私營公交線路上的“藍線巴士”。這將意味著到2010年德里客車市場約有7000輛的需求,而目前印度的商用車制造商無法滿足這一需求。
從目前塔塔汽車的產能來看,該公司一個月最大產能是100輛低地板巴士。這個產能遠遠不能滿足訂單需求。作為印度主要的商用車供應商之一,阿瑟克雷蘭汽車公司也表示,它們每個月最多能生產100輛低地板巴士。
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(fā)使得這兩家公司將進一步減產。塔塔汽車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,為了應對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機,該公司或將把商用車減產40%~50%。阿瑟克雷蘭汽車公司最新公布的財報也顯示,公司最近一季度的利潤同比2007年下降了16.4%,公司開始考慮是否通過減產來應對金融危機。
忽視發(fā)展客車業(yè)成教訓
近幾年,印度當地的商用車制造商并沒有把精力放到發(fā)展巴士上,據了解,印度的商用車制造商主要生產和銷售中型以及重型卡車,同時生產一部分客車底盤。
據統計,在1951年,在印度每銷售10輛汽車中就有一輛是巴士,在當時登記在冊的30萬汽車中,有3.4萬輛是巴士。時至今日,巴士占機動車的比例越來越小。從2003年起,印度每年新增巴士的數量不超過300輛。在2004年,印度登記在冊的7300萬輛機動車中,僅有76.8萬輛是巴士。在2007~2008年,印度僅僅銷售了38655輛巴士,而汽車的銷售總量超過150萬輛。
由此所產生的結果是,在印度街頭私家車越來越多,道路越來越擁堵。印度Bangalore擁有超過250萬輛的私家車,卻僅僅擁有4185輛城市公交車。
目前,印度的客車市場主要由幾家企業(yè)壟斷。其中,塔塔和英雄汽車瓜分了印度輕客市場。在大中型客車市場,阿瑟克雷蘭汽車公司占據了超過45%的份額,其產品涉及了18~82座的各類客車,塔塔汽車公司則占據了44%的市場份額。
隨著印度政府大力發(fā)展城市交通的愿望愈發(fā)強烈,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(yè)希望通過合資或者獨資建廠的方式進入印度客車市場。2008年,沃爾沃與印度第三大商用車制造商Eicher集團簽訂了一項合作意向書,雙方同意組建合資企業(yè)。合資公司建成后,將主要生產Eicher卡車和客車,同時沃爾沃將繼續(xù)與印度Jaico汽車公司在位于Pithampur的合資廠生產客車和部分商用車。
記者手記
把車賣到印度去
一些國際跨國企業(yè)已經開始行動了,在印度建合資廠、借當地企業(yè)的網絡發(fā)展商用車。而排名前兩位的印度本土客車制造企業(yè)——塔塔汽車公司和阿瑟克雷蘭汽車公司,月產能僅僅為100輛,面對印度市場7000輛的潛在需求,實在是無能為力。
中國的客車企業(yè)發(fā)力的時候到了。從目前的情況來看,中國客車已經能夠在國際上占據一席之地,而且印度客車市場跟中國也有很多相似之處。在印度,客車底盤也是由卡車底盤演變而來,之前,印度人將巴士和卡車統稱為卡車,巴士根本談不上舒適。而中國客車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(fā)展起來的。所以中國客車企業(yè)在這方面有足夠的經驗,中國客車企業(yè)完全可以因地制宜,在印度市場大展拳腳。